《新闻联播》新面孔(资料图)
现代快报10月1日报道 1988年3月,《新闻联播》片头曲诞生并使用至今。这短短的16秒,已陪伴观众走过了整整23年。明年,这支被誉为“你每天都会听到的曲子”将正式被撤换,而知道这支曲子作者的人很少。日前,记者专访了《新闻联播》片头曲的作者孟卫东。
央视节目成“个人精选”
记者:当年《新闻联播》是怎么找到你的?
孟卫东:具体记不住了,应该是1988年吧。因为之前我在音乐学院还没毕业时,就在给央视写一些曲子的配器(术语,即编曲),一来二去的,就熟了。
记者:央视对创作这个曲子有什么特殊要求吗?
孟卫东:要求就两条:第一,时间是16秒钟,绝对不能超;第二,还说了两句话——国家形象、大台风范。
记者:当时一共写了多少段?
孟卫东:光我一个人就写了十几段,另一位前辈估计也写了不少,合起来得有二三十段。
记者:《新闻联播》片头曲有什么独到之处吗?
孟卫东:之前上海一个作曲家,把这支十几秒的曲子当成谱例给学生讲课。他说别看麻雀小,五脏俱全。16秒也分ABC三段,有引子、主部,还有结尾。
记者:剩下的曲子都废了?
孟卫东:都没糟践。因为后来央视知道我给《新闻联播》写了,就都找到我,把那些曲子拿去当其他节目的片头曲了。那会儿央视频道不多,节目也没现在多,所以打开电视,很多节目的片头曲都是我写的。像当时的《经济新闻》《卫生与健康》《体育新闻》《观察与思考》等等。
当年一支曲子才挣10块
记者:创作《新闻联播》片头曲,给了你多少稿费?
孟卫东:当时还不叫稿费,叫劳务。没给太多,具体多少真是记不清了,也就百十来块钱。算下来,合着一首也就十块钱。
记者:现在请你创作一首歌,多少钱?
孟卫东:这得分写什么,给谁写。包括制作算一起的话,一般的就25万。
记者:《新闻联播》片头曲明年肯定要换,但网上有个调查,说80%的网友不同意换,认为片头曲是《新闻联播》的标志。
孟卫东:这个我听说了。我看网上还说,我对这支曲子多么不舍得,还有很多感慨什么的。这话至少不是我现在说的,可能是很多年前说的。我现在快60岁的人了,不至于再说出这种话了。当然你要不换,我也乐得着,换也就换了,我都理解。
记者:新版《新闻联播》片头曲有没有再找你参与创作?
孟卫东:其实十多年前,《新闻联播》就想改版,当时跟我商量要再编一支曲子。但最终只是内容、制作方式变了,片头曲没变。不过当时找我时,我就回(绝)了,不能再写了,因为我觉得写不出能有这么大动静的东西了。 赵振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