像大多数县市一样,高安市农村高中在过去的十多年里,几乎以每年消失一所的速度淡出人们的视野,如今,全市只剩下两所农村高中了。其中一所就是高安市石脑中学。这所创办于1961年的农村高中,如今已凤凰涅槃、浴火重生,从1999年至今,学校办学规模扩大了8倍,学生由500余人增加到4100多人。教育部原副部长陈小娅到石脑中学考察时不禁感叹:“中部地区有这么好的农村中学,真是了不起!石脑中学的发展真是一个奇迹!”
石脑中学能迅速崛起,成为全省农村高中发展的样本,不能不说到校长杨文忠。是他,用12年的时间,拯救了一所农村高中。
“农民的孩子需要优质教育”
1999年,杨文忠临危受命,从高安二中调石脑中学任校长。12年前的石脑中学校舍80%是危房,校园满目疮痍,教职工人心思走,一年招不到200个学生。亲朋好友都劝他不要去趟这浑水,可杨文忠没有听亲朋好友的劝说,毅然前往石脑中学任职。支持他这样做的信念是:“农民的孩子同样需要优质教育。”
对于杨文忠的到来,教职工议论纷纷,普遍认为:杨文忠只是来石脑中学镀金的,待不长。但出乎同事意外的是,与杨文忠一同到来的还有他的女儿和妻子。当时他女儿正在城区一所重点中学读书,他硬是不顾家人的反对,把女儿从城区重点中学转到石脑中学读书。杨文忠还说服妻子放弃了城里稳定的工作,举家来到石脑“扎根”。这种破釜沉舟式的决心,让石脑中学的教师们看到了希望。“我就是要让人知道,农村高中同样可以飞出金凤凰。”果然,他女儿从石脑中学毕业,考上了南昌大学,现在又考上了中国传媒大学的研究生。
杨文忠认识到,唯有改变学校的落后面貌,提升学校的发展实力,才能在夹缝中求得生存。面对资金缺口大、政府投入少的现状,杨文忠创造性地采取了“项目经理垫一点、向教职工借一点、向银行贷一点、承包单位让利一点、教师住房押金交一点”的融资方式,对校园建设进行整体规划,分三期“滚雪球式”发展。2000年,教学楼、食堂、厕所、围墙等基础设施先后推倒重建;2003年,4幢学生公寓、4幢教工宿舍拔地而起,标准操场、足球场、羽毛球场闪亮登场;2004年,一幢现代化的科艺楼全面竣工;2009年,投入1600多万元,扩征土地40亩,新建了共90间教室、建筑面积达1.7万多平方米的三幢高标准、现代化教学楼……
在短短的时间里,石脑中学自筹资金6000多万元,将80%的破旧危房改建成6.2万平方米的崭新楼房,校舍面积增加了6倍,学校资产值增长近60倍,而学校却不欠银行和基建单位一分钱。
“好环境就是学校的生产力”
“环境就是生产力,校长最大的职责就是营造环境,为教师搭建平台。”杨文忠说。学校从教师们最不满意的地方改起,从教师们最关心的事情抓起,甩出了“三板斧”,以营造教师干事创业的大环境。
一板斧——改革职称评聘办法,树立新的用人导向。出台新的职称评定办法,重个人业绩,向一线教师倾斜,把教师个人工作业绩量化,让兢兢业业干工作的教师先上。二板斧——实行“三定一聘”办法,充分调动教师的积极性。个别行政干部以及一些资历老、年龄比较大的老师,教学效果差,但长期教毕业班下不来,老师和学生意见都很大。杨文忠认为,这种能上不能下的局面不改变,教学改革就无法进行。他敢于碰硬,排除各种干扰,顶着压力把那些人坚决换下来,有的调整到低年级任教,有的转到服务岗位。三板斧——民主管理,增强教师的主人翁意识。为了进一步优化学校的发展环境,学校强化了民主治校。每周日晚上召开一次全体教师大会、每年召开一次教代会是该校雷打不动的制度。凡是关系到学校发展的重大事情,关系教师切身利益的事情,都要拿到会上去讨论,让教师参与学校的管理,以更好地体现教师的意志。
舞台有多大,教师就能飞多高。由于学校为老师们营造了一个好的干事业的环境,不少上海华东师大、武汉华中师大等著名高校的研究生来校任教。现任学校教研处主任的胡炜老师,2002年正在华东师大攻读硕士学位,毕业时完全有机会留在上海工作,他却毅然选择了回石脑中学。在他的主持下,学校的科研工作开展得有声有色,成绩斐然。如今,学校老师由原来的72人发展到现在的193人,有5人为研究生学历。
“把学校建成幸福的净土”
在石脑中学采访,记者听到了一个故事。2001年,在深圳布吉中学任教的熊彰平老师放弃了优厚的条件,返回石脑中学教书。2003年,已经被高安城区的一所重点中学选聘上的他又放弃了进城工作的机会留了下来。放着好好的前程不奔,熊彰平图什么?熊彰平说,石脑中学是一方幸福的净土。
在这里,教师的幸福指数非常高。学校先后建起了4幢教工宿舍楼,老师只要交几千元押金,就可以自主选择相应户型免费居住,如果老师调走或不再住,还可以全额退还押金。教工宿舍充裕、教工食堂价廉质美、每年免费体检、人手一台笔记本电脑……石脑中学总是这样从一件件小事做起,从老师最迫切需要解决的事情做起,解教师后顾之忧,教师们的幸福指数也在这点点滴滴中不断得到提升。
在这里,爱岗敬业成为一种快乐,教师都有一种职业的幸福感,这是十分难能可贵的。作为校长,杨文忠始终没有放下教鞭,仍然坚持上高三毕业班化学。他要求校级领导和班主任一样安排课程任务,和普通教师一样安排值周值日值班,从早上起床到午休、晚班,他一样和值日教师巡查……在石脑中学,行政干部成了教师的标杆。
为了让每一个学生都能成才,他提出“因材施教、分层教学”的教育方法,坚持“人人都有才,人人能成才”的人才观,为每一位学生提供适合其成才的平台,创造了农村中学“低入口,高出口”的奇迹,高考成绩一年一个台阶:每年上二本线人数均有100多人,尤其是今年二本上线人数达171人,是他来之前的近20倍,完成了由“薄弱学校”向“省级重点中学”的华丽转身,创造了农村高中非典型发展的一大“奇迹”。(符成生 本报记者 徐锦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