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海建(职员)
近日,广西梧州的交通干线桥梁“桂江一桥”经过了近一年的整修重新开通,结果大桥路面竟然出现了裂缝。梧州市政管理局局长梁冰说,“我们政府是有责任心的政府,宁愿先通车,通车虽然路难走点,质量差点,但是起码通车了。”(9月28日《北京晨报》)
“质量是差点,但起码通车了”,这话推理起来有两层意思:一者,公共部门以“通车”为修桥的底线,也算得上史上之最,起码此前的“歪歪”或“脆脆”羞答答还没有这份勇气;二者,将“通车”等同于政府的责任心,很难拎得清这究竟是埋汰了公共责任的内涵还是侮辱了地方政府的智商。
“大鹏之动,非一羽之轻。”梧州“桂江一桥”之殇,并不在于某个官员的态度,而是在于监督的整体疲软。比如,加铺沥青“马蹄脂”的材料稀缺、桥面裂缝的提前发现、整体验收的未能完成,这一切竟然都没能阻碍梧州“桂江一桥”大修后如期通车——“如期”二字,不过是官权对建筑规律的又一次践踏,要“献礼”、要讨吉利、要入政绩,哪还管得上路桥是不是“早产”?
当监督失效、问责乏力时,官员张狂便在所难免,一座短命桥和几句雷语只不过是副产品的一部分而已。也许有一天,官员会再降底线,继续回应我们——“质量是差点,但起码修得还是很像一座桥的嘛”——这就譬如在道德堪虞的年代,扶一把老人也必得被大家伙儿推向镁光灯闪烁的领奖台——都不容易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