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搜索:网页游戏 火箭球赛 热门音乐 2011世界杯 亚运会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教育培训 >> 内容

“京剧演出不用胸麦”竟成新闻?

时间:2011/10/2 16:17:21 点击:

  “京剧演出不用胸麦”竟成新闻?

  作者:宁静        

    近日,多家报纸报道了一条京剧演出的消息。本是一条寻常的文化讯息,之所以引起笔者关注,是因为很多报道都有这样的表述:“在演出中,全体演员将不借助胸麦扩音演唱,而是由演员通过自身实力将演唱的声音清晰、自然地传送给观众,以此展现当代优秀京剧演员的真正实力。”有报纸还以“京剧演员不用胸麦展实力”为标题。可见,京剧演出用胸麦并非个别现象,否则,不会出现这样的新闻。

  京剧作为国粹,两百多年来经一代代艺术家竭力传承,发扬光大,不仅在国内拥有广大戏迷,出国演出也倾倒过无数老外。凭的是什么?是好看的戏、好听的唱腔,而这一切,靠的是演员的真功夫、硬功夫。许多京剧前辈回忆他们学戏的经历,说起当时的苦,都禁不住掉泪。每天都是早晨迎着曙光、晚上顶着星星练声练功,练得一身骨头都快散了架也不能叫苦,稍有懈怠,轻者挨骂、重者挨打,还不许掉泪。就这样,练出一身过硬的“童子功”。

  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一个个“角儿”就是这样“炼”成的。否则,就是“祖师爷没给你这碗饭吃”,干脆改行做别的。所以,旧社会,但凡家境尚可,一般人家的孩子决不会去学戏。新中国成立后,艺人的地位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学艺成了一项对人生、对事业的追求,但学艺的苦是无法改变的,只是从艺者具有了艺术的自觉,甘愿吃苦,精益求精,加上教学更加科学、系统、综合,使京剧舞台上名角荟萃、众星耀目,但艺术家们常说的一句话还是:“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说明了基本功的重要和艺术功力的来之不易。

  常去看戏的观众都知道,与其说是“看戏”不如说是“听戏”。有些戏,看过不止一遍,但会细细品味不同行当、不同流派的演员独具特色的演唱。就是同一流派,因每人的嗓音不同,味道也是不同。所以,京剧演出以及别的地方戏曲演出,都是不用电声的,否则,韵味全无。而演员的功力也面临剧场的考验,让坐在剧场最后一排的观众都能清晰地听到演唱,包括行腔吐字,这才能算得上是一位合格的演员。因此,京剧演出不用胸麦竟成了新闻,只能说明演员的基本功下降,或是在当下浮躁的社会空气里,不再重视基本功的训练。

  戏曲如果是在广场进行露天演出,借助一下电声设备还情有可原,但在剧场或室内演出借助电声就太说不过去了。演员倒是省劲省力了,只是欺负了台下的观众,他们是为了欣赏艺术而来,却得不到真正的艺术享受。这种现象不仅京剧演出存在,别的艺术门类也有。笔者前不久观看了一台二胡独奏音乐会,竟也采用了电声,独奏者演奏中弦乐的细微表现丝毫听不出来,乐队的协奏也是大轰大嗡没有层次,这都是电声惹的祸,让音乐变成了噪音。

  这种现象如果长此以往,损害的还是艺术。无论是京剧表演还是音乐会,都是听觉的艺术。观众的耳朵是挑剔的,容不得半点作假。演员要凭实力立在舞台,不能靠花拳绣腿,否则艺术生命很难长久。什么时候,“京剧演出不用胸麦”这样的新闻绝了迹,艺术的天空才是晴朗的。如果科学技术的运用给艺术带来的不是促进而是损害,那是艺术的悲哀。

作者:佚名 来源:不详
相关评论
发表我的评论
  • 大名:
  • 内容:
  • 关于我们 | 服务条款 | 法律声明 | 文章发布 | 在线留言 | 法律支援 | 人员认证 | 投诉建议 | 合作联盟 | 版权所有 | 本站wap手机访问
  • 中华商业网(www.huan5.net) © 2024 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 有害短信息举报 | 阳光·绿色网络工程 | 版权保护投诉指引 | 网络法制和道德教育基地 | 通管局

  • 中华商业网 版 权 所 有,信息来自网络,如有不实联系编辑,QQ:5017344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