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药养医不改,“削减门诊输液量”就是奢望
27日,深圳市卫生和人口计划生育委员会启动会议,要求在2015年前,全市所有医院都明确级别和等级。其中提出要减少门诊的输液量,要求各医院的门诊输液量至少减少30%~40%。(《南方日报》9月28日)
作为做过5年医生的过来人,我很赞成对输液量进行削减。一是输液的风险实在太大,患者在门诊输液意外死亡的新闻报道频繁出现,触目惊心。二是在普通门诊,多数人患的只是常见病,即使不选择输液,也能治好病。以最常见的感冒而言,多数人在一周内可康复;少数出现咳嗽的病人,2-3周也会逐渐康复。但很多人还是出于“输液好得快”的心理选择输液,去制造不必要的医疗风险与浪费。于是,盲目输液得不到纠正,就很可能让医院及从业者养成依赖。最终造成的局面是,大家都在输液,你不输液反而不正常,病人会很不“习惯”你。
那么,门诊输液量应如何削减?按照医学常识及经验来判断,最应大力削减输液比例的是基层医疗机构,包括私人门诊及社区医疗门诊。道理很简单,这些是当下最滥用输液的地方,也是输液风险最高的医疗机构。而今这里却成了监管盲区——输液再如何泛滥,都很难得到纠正。而中大型公立医院的情况要好很多。一是因为医生专业素养相对高些,其内部也有监管机制;二是高级医疗机构更多接诊危急重症病人,必要的输液很多,这些不属滥用,不该盲目削减。
前不久从公立医院辞职后,作为执业医生,我曾尝试到一些私人门诊工作,但了解大致环境后,只能放弃这些工作机会。因为医疗市场竞争压力大、办医成本高,加之大多数的门诊赢利机制实在单一——只有输液,尽可能多输液才能真正赚到钱。如果仅是口服,砍除输液这一块业务,很多门诊是办不下去的。在公立医院,我不开输液处方,大不了少领些奖金、受同事和领导发几句牢骚。但在私人性质的营利机构,我不开输液处方的话,老板炒人根本没商量。这种机制下,一个医生如没有“主动输液”的热情,很难混下去。
输液被当成一种养医的工具,足以说明,我们的医疗营利模式是落后而野蛮的。要摆脱这种局面,让输液回归到正常范围内。一是要提高医生诊疗费的价格,使之匹配医疗成本。二是政府应加大对医疗卫生的财政投入,让更多医疗机构获得补贴,摆脱“吊瓶”依赖症,去除以药养医机制。三是政府对滥用输液的医疗机构必须开出足够狠的罚单,加大违法违规的成本。
我认为,我们应向发达国家学习,基本医疗机构门诊不应允许提供输液业务,医院普通门诊只保留很小比例的输液业务。将输液视为小手术,只允许有资质的医护工作者提供,只允许病情确有需要的患者能得到这种服务。广东肇庆 钟西(医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