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付克友 成都商报评论员
据悉,年底前,教育部将出台幼儿园收费管理办法,该办法“对公办和民办幼儿园实行全覆盖”,包括制定收费标准的依据和程序等。具体收费标准将由省级政府根据这一管理办法来制定。
显然,在幼儿园收费问题成为舆论热点并饱受民众埋怨的背景下,这样一条消息是一种积极回应,不少人也对此寄予厚望。不过,需要提醒的是,如果幼儿园不能真正回归公益,相关的收费标准恐怕会陷入无的放矢的境地。
所谓幼儿园回归公益,是说幼儿园在一定程度上成为一种公共产品。它与幼儿园是否公办并不是一回事。公办幼儿园并不一定就是公益幼儿园。现有的很多所谓“公办幼儿园”,实际上和民办幼儿园一样,成为学前教育市场中的竞争和赢利主体。惟一不同的是,它们占据了大量公共资源,具有先天的竞争优势,也就能够收更高的费用,获取更多的利益。
在这样一种格局之下,相关的收费标准,很难发挥作用,甚至沦为形式主义的表面文章。即使看起来每个幼儿园都在执行这样的收费标准,潜在的价格仍然会以建园费、赞助费甚至捐助的方式表现出来———这难道不是目前一些地方三令五申之下,幼儿园仍然天价收费的怪现状吗?同时,针对民办幼儿园制定收费标准,又有越俎代庖和干预市场之嫌。
实际上,民众对幼儿园天价收费怨声载道,并非针对民办幼儿园,而是针对那些公办幼儿园。金苹果之类的幼儿园,收费再高,也是愿打愿挨的市场选择。而那些公办幼儿园得到了纳税人的补贴,却没有承担公益的义务,占据的公共资源反倒成为漫天要价的资本。更严重的是,这种不平等的起点形成了不公平的市场竞争。因此,民办幼儿园要么走高端路线,要么就只能在生存线上苦苦挣扎。
幼儿园回归公益,并非要让政府包办幼儿园;而是说由于学前教育,本身具备有利于社会效益和公共利益的正外部性,在经济发展、条件许可的情况下,可以逐步体现义务教育的成分。即使是现在的9年义务教育阶段,民办学校也具有越来越大的市场需求和生存空间。公益性只是体现在,政府保障一种基础性和平等性的国民教育。因此,这非但不会挤压民办幼儿园的市场空间,反而会极大释放民办幼儿园的市场空间,因为那些“挟先天优势以令市场”的公办幼儿园回到了平等竞争线。
问题是幼儿园如何逐步回归公益?在这方面,成都的改革也许提供了一条可资借鉴的思路。成都提出,到2015年全面普及公益性学前教育,学前三年毛入园率达到98%以上。针对公益性幼儿园收费,实行政府定价,并享受政府补助。其他幼儿园收费一律实行市场调节,只需报主管部门备案。其最大的亮点在于,基本上公办幼儿园都将是公益幼儿园,而民办幼儿园也可以提出申请,成为公益性幼儿园。这就打破了所谓公办与民办的分野,而体现公益性与赢利性的区别。一方面,学前教育在一定程度上呈现义务教育的特征以及政府的公共责任,另一方面政府又守住了边界,尊重了市场。关键是,幼儿园回归了公益,相关的收费标准才能做到有的放矢。